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高峰村的晨雾里,成都铁路运输第一法院司法警察李硕的驻村故事,藏在沾满牛粪的皮鞋里,飘在《归雁》曲调的山风里。这位从城市法院走进彝乡的年轻人,用三百多个日夜的坚守,写下了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注脚。
2024年8月,初到高峰村的李硕,在雨后的山路上遇到了“下马威”。驻村第20天,李硕跟着本地干部威子惹去四组核验脱贫户。雨后的山路混合着泥浆与牛粪,每走几步就得找石头蹭掉鞋底的泥块。威子惹趿拉着塑料拖鞋健步如飞,李硕的制式皮鞋却早已裹满泥坨,像绑了两个沉重的泥球。在火补大叔家验收时,威子惹蹲在牛栏前捏起粪饼观察:“看这发酵程度,他家饲料配比肯定改良过。”23头黄牛的数据还未核对完毕,空气中浓郁的氨气味已无声印证了主人家的养殖成果。返程时,两人踩着来时的泥脚印下山,陡坡被雨水冲出道道粪水沟,李硕不得不抓着野枣树横向挪步。走在前头的威子惹忽然笑出声:“小李,皮鞋泡软了吧?上个月,县法院的人也在这儿摔了一跤,资料袋上都沾了‘粪星子’。”回宿舍刷鞋时,他忽然有所感悟:下乡就像走这泥粪路,既要守住皮鞋象征的规矩体面,也要学会威子惹“光脚的不怕穿鞋”的生存智慧——在乡土实践中灵活变通。
图为成都铁路运输第一法院司法警察李硕(右)到村民家中了解情况。 钟俊 摄
4月16日,成都铁路运输第一法院的部分干警去村里慰问时,同事们再次见到李硕时,感到非常震惊,震惊于他在短短三个月驻村生活里发生的巨大变化。原本不善言辞的李硕在谈起村里工作的思路和路径时非常清晰,侃侃而谈,自信从容,同事们也震惊于他工作环境的恶劣和艰苦。
当暮色浸染村委会屋檐时,晚风卷着炭火余温掠过晒谷场,法警队的同事们围坐在一起聊天。李队长拍着李硕肩膀笑称“像当了20年彝家女婿”,彼时他只是咧嘴而笑。直到18日,杨书记带队返程,梅姐一句“别哭哦”的玩笑话,忽然让《归雁》曲调里“离家的雁”有了酸涩实感。李队长那句“过去一半了”,像给驻村时光的沙漏系上绳结——这位曾在云南工作的前辈,或许也曾在火塘边数算归期,把离别酿成乡愁。
当晒谷场上的苦荞种子悄然发芽,李硕的驻村日记又翻过新篇。或许对他而言,乡村振兴最深的烙印不是走过的那些曲曲折折的小路,不是档案柜里的那些数据报表,而是连自己都未察觉的转变——比如煮茶时会不自觉加把野花椒,调解纠纷时脱口而出的彝语谚语。晨雾中传来背篓与山径的窸窣声,这位自称“彝家女婿”的司法警察郑重在笔记本上写下“乡村振兴不是数据报表的堆砌,而是心与心的交融”。
放下笔记本,李硕迎向背着种苗走来的老乡——山间盘旋的鹰隼掠过火塘升起的炊烟,将火塘边的敬酒歌酿成新耕耘的晨曲,在层叠的梯田间荡开生生不息的回响。
来源:人民法院报·2版
作者:宋佳丽
见习编辑:闫 钰|联系电话:(010)67550827|电子邮箱:pinglun@rmfyb.cn
新媒体编辑:周蕤
股票怎么买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