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人皆知崇祯帝多疑。
天启帝将自己的皇位传给崇祯,天启帝的张皇后悄悄告诉小叔子:不要吃宫里的食物。崇祯让岳父周奎家给自己做了些饼藏在衣袖里,以此充饥,而根本不敢吃宫中的食物。到了晚上,崇祯也不敢睡觉,看着窗外侍卫配着刀走来走去,他假意让侍卫把刀拿来给自己看,以掩饰自己心中的极度不安。
登基之后,某日竟然发现空气有奇异的味道,派人一找,竟然发现魏忠贤派小太监在施放迷药。
在这样的情况下,崇祯帝可以信任的人并不多。在击垮魏忠贤之后,对于内阁人选,崇祯帝根本不知道选谁,更害怕这些人结党营私,所以他让臣下提供了一些备选名单,然后自己以抓阄的方式确定了内阁人选。
可以看出,17岁的崇祯帝小心谨慎,不相信任何人。这一点其实也和他母亲有关。他母亲郁郁而死,死后他也不敢去悼念母亲,甚至连母亲坟墓的现状也要悄悄询问下人才得知。这样环境下长大,与他日后多疑的性格息息相关。
展开剩余71%在温体仁与钱谦益之争中,钱谦益的科场舞弊案已经过去多年,而且当时朝廷已经处罚过了,温体仁旧事重提很显然没有任何道理,所以朝臣们大多支持钱谦益。但崇祯帝疑心病犯了,你们都支持钱谦益,那你们是不是和钱谦益是一党啊?所以他就偏向了温体仁,而温体仁也在这个时候树立自己孤忠的形象——我就一个人,我被群臣攻击。这更让崇祯帝觉得温体仁是一个忠臣,故而将钱谦益罢免。钱谦益内阁没进成,反而连官职也丢了。
在崇祯执政的17年里,我们不断看到崇祯多疑而做出的举动:他认为贺人龙和李自成为同一个县的人,所以认为贺人龙有反叛之心,让孙传庭将贺人龙杀掉;他因为不相信工部和户部的工作,派太监去总理两部的工作,最后闹得两部尚书一个入狱,一个辞职。如此种种,不胜枚举。
以上说的是崇祯帝的多疑,但他的多疑是他的成长环境和当时的朝廷氛围所致。多疑是崇祯身上的毛病之一,多疑导致他不信任,喜好杀重臣。
我们可以来看看崇祯接手时候的明朝。
一、努尔哈赤崛起于万历年间,在努尔哈赤发布七大恨之前,辽东与努尔哈赤之间的矛盾日益激烈,因为明朝阻止努尔哈赤继续对叶赫的吞并,并派了1000名火枪手进入叶赫。在1618年,努尔哈赤发动对明朝抚顺的进攻,继而一发不可收拾,在萨尔浒大败明军,接着攻占抚顺、清河、沈阳、辽阳、广宁等重镇。
辽东丧失了90%的土地,后金大军已经打到宁远城下。更要命的是后金的军队已经膨胀至10万大军,这是当时整个东亚地区最强大的军事力量。
二、财政持续恶化。财政危机早在嘉靖年间就已经爆发。嘉靖三十年(庚戌之变第二年),朝廷支付的军费高达600万两,是户部岁入的数倍。嘉靖帝不得不下令加赋,这也是明朝加赋的起源。后来随着隆庆和议的达成,军费开支下降,加上万历初期张居正的改革,明朝的财政一度有所好转,但是随着万历的奢靡以及三大征的展开,财政又陷入到困境之中。万历末期,努尔哈赤在辽东发难,军费激增,财政再次陷入困境。
到了崇祯时期,朝廷更是一贫如洗,每年的岁入还不够支付辽东的军费开支,前线的士卒严重欠饷,哗变时有发生,袁崇焕到宁远上任,迎接他的首先就是一场哗变。
三、农民起义在天启末年就已经在陕西爆发,并迅速蔓延,农民军遍地开花,少则数千,多则数万甚至10多万,全陕一片混乱。
这三点的起源都是在崇祯帝登基之前。而即便是朱元璋再生,也只怕会束手无策。更要命的是,这三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,想要解决其中任何一点,就要先解决其他两点。比如,你要对后金作战,就必须要解决财政问题,没有经济的支撑,打败后金更是不可能。而明朝要增加赋税,却要遭遇后金大军入关劫掠,面对农民军的攻城拔寨。
事实上,崇祯帝的确能力不强,但他也绝非是明朝是最差的皇帝,把英宗、武宗这些皇帝换到明末,只怕未必就比崇祯做得更好。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大明这棵看上去的参天大树,内部早就被各方势力掏空,轰然倒塌只是时间的问题,只不过恰恰是崇祯帝接了最后一棒而已。
发布于:山西省股票怎么买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